电影课总介绍 电影课发起人电影课著作 电影课团队 政府背景 国际交流 电影课发展史
返回首页

电影课实验在中国(专著)(84)

时间:2009-09-03 17:27来源:电影课 作者:电影课 点击:
四、电影课拓展了美育天地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电影优美生动的画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实,能营造意美、音美、形美的教育氛围,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

四、电影课拓展了美育天地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电影优美生动的画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实,能营造“意美、音美、形美”的教育氛围,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感受美。
  电影课是美育的沃土。电影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是经过精心构思与加工的一件综合艺术品,它不仅包容了文学创作,还包容美术、音乐、摄影等多方面的艺术。其鲜明的色彩对比、夸张的人物形象、离奇、丰富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孩子们,时刻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使孩子们百看不厌。每部优秀电影都蕴含着美育因素,它融自然美、社会美、精神美、艺术美于一体,开设影视课,让优秀影片进入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给学生纯净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还可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韵味美和意境美,从而领会其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达到了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目的。现以美术和音乐为例,阐述如下:

●美术能力在电影欣赏中提高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集中且具体的审美及创作训练,电影课引入美术教学,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电影,运用它“形、声、光、色”的特点,以其独特的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的电影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的最佳手段之一,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程的安排中,有着大量的欣赏内容,是为学生审美认识提高,除能增强学生鉴赏能力,对陶冶学生情操也有独到作用。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课,对学生审美意识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中,优美的画面与音乐结合、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展现,更加具体的表现了美的存在。孩子在观看电影中,由“眼”而“心”,对美的欣赏心领神会。如包钢十一小学燕君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敦煌壁画“双飞天”时,同时观看了电影《敦煌?月牙泉?鸣沙山》一片,教师先入为主,讲授敦煌的历史变迁、文化价值,并请同学们努力记录其优美画面,看谁记得准,记得牢,后说出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启示与提问下,带着问题,特别地注意其艺术来历及魅力的产生原因。等到电影结束时,美术课上的讨论异常活跃。学生不仅说出了教师没有说出的一些敦煌史实,并列举出许多敦煌的美术课程的安排中,有着大量的欣赏内容的画面。
  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观察事物的现象是很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形状主要特征,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比例、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位置的联系等等,都是使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运用电影教学的特点,可变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学生对色彩鲜明,呈现动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它带着学生仔细地观察物体的形状,并可以在动态的情形之下,学生的注意力也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江西萍乡市实验幼儿园刘小群在美术教学中,组织幼儿观看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小蝌蚪的形状特征在影片中反映得淋漓尽致,使幼儿能充分地知道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以及小蝌蚪长大以后会变成青蛙妈妈的这一现象。在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幼儿还能清楚地看到小蝌蚪的腿是怎样长出来的,它的尾巴又怎么不见了,可以通过电影在幼儿的头脑中反映出来。在观察小蝌蚪时,幼儿还可以观察一下它的周边环境,以及河水中其他小动物的快乐景象都可以让幼儿在那多彩的动化画面中呈现出来。让幼儿在影片中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受。有一次一位幼儿在看这片子后,就在纸上画了不同形状的小蝌蚪,那些小蝌蚪画得很有趣,画得很活。当教师问他时,他说,这两个小蝌蚪在摇头摆尾地玩耍,他们玩得可高兴了,那只小蝌蚪玩得太累了,他停在水面上一动也不动了;你瞧,那里还有一只小蝌蚪快要当青蛙妈妈了,他的后腿都已经长出来了……可见这位小朋友在观察小蝌蚪时是多么的仔细。
就教学内容讲,对学生进行的抽象的美术理论授课,除以电教片进行步骤及成品显示外,增加一些实际运用范例后,如再用电影的画面形象而具体地展示出其审美价值,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突破其教学难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国画范畴,学生初学国画,对技巧上的表现有一定的难度,造成作品的单薄、乏味,使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不深。此时,教师除介绍一些国画名作如齐白石的蔬果小品、徐悲鸿的骏马图等,在表现韵味上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性投入外,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运用国画手段拍摄出的动画片来,曾强其对国画的感受力。如观看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的我国影片《鹬蚌相争》、动画片《孙悟空》等。教师边观摩边指导:《鹬蚌相争》一片画面优美、情景相融、水墨淋漓,属国画范围内淡彩水墨一种,用墨以湿墨为主,意境幽远。《孙悟空》一片属国画中工笔画,用色鲜明,线条清晰流畅,场面表现富丽为主,如“天兵战悟空”一幕、“大闹天宫”一幕等。如此动画片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电影的喜爱,也对教学中国画的认识更深了一层,了解到了国画的种类、特点、表现力及其动人魅力且更深入地理解了国画在世界美术上的地位、作用,其与教材的配合相得益彰。通过电影课活动,可提高了学生辩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如观看了《白雪公主》等美好的童话,真、善、美的教育就十分深刻;观看了《鲁冰花》后,学生对古阿明十分同情,甚至流了眼泪。这些素质和心理品质的表现,不正是美术课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有了美术的兴趣,对美术表现出肯定情绪态度,它可以使学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不必用很大的意志努力关注此事物,从而可以获得知识。而电影向学生展示的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都能促使学生发生兴趣,以致于使学生把这些东西有意无意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逐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只有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从事美术活动,喜欢上美术课,乐于绘画等等。美术的表达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传统的美术教学法忽视了对学生观察、想象力的培养,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头脑里只有零零碎、长长短短的线条,只是记住了某们物体应先画这一笔,再画那一笔的绘画,而对整个物体的整体形象缺乏认识和情感,并且离开老师的示范,他们就毫无独立创造、想象的能力。没有教师的范画,他们就“拷贝”、“克隆”不来,缺乏主动创作的欲望。电影中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美术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其主要一环。在此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以纷繁的艺术魅力助了教与学的一臂之力。在创作课过程中,结合教材观看影片与观看完影片自由创作是两项重要练习手段。在结合教材观看影片中,四年级《升旗》一课,除教师结合教材启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外,学生观看《开国大典》《江姐》《凤凰琴》等爱国主义影片中的升旗景象及其背景也历历在目。此时,即请学生讲述其故事情节,激发爱国情感,创设各种“升旗情境”,学生的思维一旦拓宽,情绪饱满,创作热情,创作内容汩汩而发。在观看完影片的自由创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性创作也是重要实践内容。如在看影片《毕加索的奇异旅行》一片,之前,教师除向学生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及创作观外,对剧情也进行了分析,指出此片是一部喜剧手法的荒诞剧,用幽默怪诞的手法描述毕加索的一生,手法的选择如同其本人作品一样的奇特。请学生观看影片时想一想为什么毕加索的作品奇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他是从什么地方挖掘题材的,改变手法的,你对影片如何评价,如此之多的问题在学生的认真观看之下迎刃而解。欢笑幽默中学生体会到了绘画创作要建立在平时认真的观察、体会、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有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才能有着不同寻常的作品出现。据此,学生模仿创作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幅。电影可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大大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组织学生多次观片后,看完影片《鲁冰花》,即使教师不先设问,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学生也能对其影片整体调子、包涵内容、主题思想、启示都能一一道来,不仅能讲电影,还可画电影,根据其中的“天狗吃月亮”、“茶虫”等画面,也画出优美的且色彩丰富、色调和谐的一些想象画和表现生活实际的画面。 (责任编辑:电影课)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