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课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实验研究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具有推广性和指导性的“三结合”模式:
电影课教学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电影作为带有强烈情感因素的教材,走进学生的课堂,必然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对中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包钢第十一小学学生在看完《火烧圆明园》后,在电影日记中写道:“要牢记这一时刻,不忘国耻”;看完《林则徐》后,学生们发出的一致呼声是“牢记历史,远离毒品”;看完《开国大典》后写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树报国之心,立强国之志,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强大”。在历史的记录面前,学生的一次次感受,就是他们的思想、灵魂在重锤敲击之下所发出的一声声共鸣,而这重锤便是眼前的电影,这共鸣便是孩子们纯洁的情感,爱祖国、爱人民的回声。同时,《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形象,让孩子们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白雪公主》让孩子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善良。《神笔马良》告诉了他们帮助别人,惩治邪恶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美德。《木偶奇遇记》则通过小木偶皮诺曹的遭遇告诉大家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多么可贵。我区电影课的实践证明:电影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施建农曾就“电影与儿童成长”专题,对内蒙古电影课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根据从这儿获取的大量生动素材和其它国内材料撰写的《电影课在中国》在国际心理学大会发表后,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电影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电影课可以强化各学科的教学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利用这些优秀的电影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与课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好的辅助教材,这些超文本形式的教材比文本教材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也更能有效地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记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有着任何媒体无可比拟的作用。以语文课为例,内蒙古临河一中根据高中学生时间紧、升学压力大的现状,经过反复的研究,确立了将优秀电影引入语文课堂,走主题课例和学科电影整合的路子,把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滋润学生的心灵,沐浴学生的身心。高中语文长期选录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学习这篇文章,必须了解先秦史实,这些史实年代久远,讲解起来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这段史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他们观看了《秦始皇》、《中华历史五千年》、《荆轲刺秦王》等20多部影视片70余张光盘,借助电影资源,制作成45分钟的电影课教材《六国论》。教材共分课文朗诵、作者及背景介绍、变法图强、战国风云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声像合一,极具感染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通过讨论、演讲、写影评和观后感等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如包头市阿尔丁小学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写景有困难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风光片,对学生学习写景的文章给予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叶圣陶《瀑布》一文时,看《黄果树瀑布》,帮助学生体味“珍珠的屏”、“如雾、如烟、如尘”的那种雄宏壮观而又飘飘渺渺的境界。四年级学生学习《观潮》一课时,看《钱江涌潮》。五年级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看《桂林山水与石灰岩》,结合课文看片,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祖国的辉煌,也大大提高了语文能力。在内蒙古凡是电影课实验学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区作文比赛中均成绩优异。
电影课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相结合
中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和好奇心的驱使,兴趣和爱好容易发生转移。为了保持和吸引学生把兴趣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电影课教学中来,同时也为了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消化和吸收电影作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各实验学校都组织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电影课活动。如比谁讲得电影故事多,比谁会唱的电影歌曲好,比谁写的电影观后感发人思考,比谁画的电影卡通人物生动,比谁表演的电影角色感人,比谁改正的缺点毛病最有效等。许多学校还布置了“影视文化长廊”,定期展出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观后作品。一些学校还以“好电影伴好孩子成长”为主题,组织了“电影文化艺术节”,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各种活动。包钢第一实验小学通过组织观后活动,让学生续写故事、改编故事、给故事配画、把故事改编成连环画、配音小组为人物配音,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在今年的全国少儿书画赛中,该校选送了20幅作品,16幅获奖,其中6幅为金奖。去年,为筹备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全国影视教育成果展览和演出”,大会秘书处专程赴内蒙选拔电影课活动优秀节目。包钢小学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和《仙子姑娘》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家级领导人进行了汇报演出。
(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馆馆长 电影课特邀研究员 刘振基; 研究室主任 张彦春
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教育处处长陈岩 科长周洪 电影课特邀研究员 金增壁)
重庆
电影课,在重庆课程改革中异军突起
未来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是新型的教育。我国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之无愧地将加入世界新型教育之林,如燎原之势发展的中小学电影课,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催生的一枝奇葩。
重庆市从1998年开始在7所小学进行开设电影课的试验,短短几年,如今已有27所学校加入这一行列,其中包括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城乡小学共55000名中小学生走进了电影课课堂。
重庆市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学生素质有如下一些作法:
用优秀电影资源,构筑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使学校获得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规划校本课程。重庆所有实验学校每周都安排了固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让学生观看电影,如重庆实验学校、重庆清华中学等还将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把开设电影课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建设和研究。这些学校对电影课的教育性、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等方面开展了日益深入的探索。如重庆实验学校在探索中已初步建立了“电影教育校本课程构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是“电影教育校本课程”;二级指标分为“课程设置”、“方法途径”、“目的达成”;课程设置中又包括“电影教材的开发”、“课程平台的研究”、“有关研究制度”,方法途径中包括“影视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电影活动开展的形式”、“电影课程与社区家庭的结合”,目的达成中包括“有效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这样一些三级指标。(责任编辑:电影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