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总介绍 电影课发起人 电影课著作 电影课团队 政府背景 国际交流电影课发展史
返回首页

电影课研究的缘起

时间:2009-09-02 11:37来源:电影课 作者:电影课 点击: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上世纪初,我国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因一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原本是学医的,但当他看到电影里一个华工被外国人污辱,而其他华人麻木不仁时,他感到治疗国人精神上的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毅然改行进行国人思想教育。他后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上世纪初,我国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因一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原本是学医的,但当他看到电影里一个华工被外国人污辱,而其他华人麻木不仁时,他感到治疗国人精神上的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毅然改行进行国人思想教育。他后来谈到自己受一部电影影响而改变一生抉择的体会时,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当时他话还没讲完,下面听众已经哄堂大笑。
  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星际航行技术的奠基者齐奥尔科夫斯基,都曾生动地论述过,他们正是在科学幻想作家儒勒·凡尔纳作品及改编的电影的引导下走上科学创造道路的。正因为电影有巨大的教育征服力,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也说 :“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世界各地一些学者和教师都曾试图将优秀电影应用于教育。美国一位影评家为自己的小儿子推荐了101部电影,并把这些电影印成了书,尽管他更多地使用了成人眼光来选片,但已有了明确的将电影应用于教育的意识。瑞典政府在60年代曾把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列入了国家教育计划。欧美的一些高等学校,澳大利亚的中学也先后将电影用于辅助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从网上的学生链接和教师链接中,分别检索和使用自己所需的影视资源。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是加拿大学校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他们所拥有的许多电影现已在加拿大学校广泛使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图书馆收藏有近4000部录像片和激光影碟以供学校教职员和学生租用。据了解,国外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电影教育研究,具体包括:以电影的语言和电影技术为线索,着力于理解电影形式,从而形成对其美学意义及价值内容的把握研究;以电影史为线索,对人类已创作的优秀电影的赏析筛选和对电影发展史的回顾反思的研究;以美学为线索,对电影的美学价值的探讨研究。在中等教育中进行的电影教育研究,具体体现在个别中学开设电影选修课,以电影欣赏为主,进行电影育美及与语文教学相关功能的开发研究。
  在中国,从1984年开始,吉林省四平市、河南省开封市、湖北省土家族以及天津市、上海市等,组织学生观看中共中央宣传部等联合推荐的100部爱国主义影片,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他们当时把这种活动称为“影评活动”。山东淄博市教育局教研室,以魏耕祥先生为主要研究者,在当地教育局和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的指导下,在淄博市数十个学校开设影视文化课,把影视象课文一样进行分析讲解,把科教片当作“说明文”,把专题片当作“议论文”,把故事片当成“记叙文”,主要选取的是《雪孩子》、《小兵张嘎》等中国革命影片和《三个和尚》等中国美术片,后来逐步扩大到《冲出敌战区》这样的影片。他们深感片源不足,一时难以解决。我们电影课总课题组曾赠送给魏老师一部分影片,以便支持他的研究。
  2002年7月,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山东淄博召开,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创始人、著名儿童电影制片人洛克先生参观了电影课的大型展览,听取了很多电影课学校的发言,他在大会上讲话说:“今天我到这儿来,感受到这种气氛,看到这种规模,非常非常地感动。据我所知,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把电影课作为教程在学校使用。在斯坦维尼亚的一部分国家,在加拿大、在美国、在意大利,他们都是在非常小的范围里进行的。象贵国这样大规模的开展,作为课程,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电影课诞生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翻阅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报刊,常见“应试教育”、“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等,指的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普遍都被紧紧地捆在了应试的战车上。从高中、初中以至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被纳入考试轨道;评估学校工作、考核教师业绩、实行奖惩的条件,无不以考试成绩为准,学校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也都围绕考试分数为出发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是火上添油,子女考试成绩成了家庭生活的重心。在这种强劲的不正常的风气压抑下,国家的教育方针被曲解了,德、智、体、美、劳只剩下了“智”,全面发展成了考分第一。人们沉重地把这一切称作“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一代,将是什么面貌?伤害国家,伤害民族,伤害一代人的后果已露端睨。由于不堪考试成绩攀比的重压,不少学生走上了出走、自戕甚至自杀的极端道路,父母杀子、子杀母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道德水平下降,动手能力差,人格不完整,性格走极端,生存能力差,缺乏爱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抗挫折能力……种种人格缺陷,严重逼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厌学,成为亿万在校学生的普遍心理。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各地青少年组织、妇联又不断呼吁,要让青少年观看健康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量的短期制作的出于商业目的的娱乐片给少年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以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名,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现在变了,排名第一的是电影电视电子,第二才是家庭,第三才是学校。据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提供的统计数据,美国儿童平均每天要看4小时电视,英国儿童平均每天看5小时,日本和中国儿童平均每天看2小时。日本广播公司统计,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课时一共是1.2万个小时,而这个阶段看电视的时间是1.8万个小时。而这些电视的内容并不都是最适合他们的,有的甚至还是三四流的作品。“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 怎样让孩子们在这样多的看电视的时间里,系统地看到最好的最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的影片,就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需要。
   这种状况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扭转这种局面的相应措施陆续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规,都明确地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责任编辑:电影课)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