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总介绍 电影课发起人 电影课著作 电影课团队 政府背景 国际交流 电影课发展史
返回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8日发表雷祯孝文章

时间:2009-09-02 11:31来源:电影课 作者:电影课 点击:
点击看大图

 


 

 

 

 

 

电影课催生交响课程新时代


                          
雷祯孝

 

    人类课程经历了两个时代,正在走进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行动课程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本课程占统治地位兼有行动课程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时代,简称为交响课程新时代。


行动课程应用广泛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在文字引进课程之前,他们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幼儿在识字之前,在读书之前,他们也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在继续学习,他们除了读书之外,更多地用的是行动课程。
      《易传》解说《易经?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用“果行”,当课程。什么是“果行”?是不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成果的行动。生产果实的行动,勇敢捕猎的行动,英雄救人的行动,捕猎、驾车、酿酒、弹琴,这是最早的行动课程。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古代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带学生出游的。宋代还有一名被欧阳修称为“教学之法最备”的胡瑗先生。跟随他游学的人,“从游者尝数百人”。学生跟着他登泰山,同时就来读前人登山的文章和诗词,弹奏山的音乐,欣赏山的绘画,品味山的人格象征,再来创作自己的关于山的作品。胡瑗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王阳明专门写《知行录》说道:“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后来顾炎武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课程时代的格言。中国武侠,提三尺剑走天下,拜师交友,惩恶扬善,荟萃百家,自成一体。彭端叔写一个穷和尚游南海,题目却是《为学》。
      观世界而后才有世界观。英国的培根提出了感觉论和归纳法,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捷克的夸美纽斯受其启发,写了《大教学论》和《泛智学校》,提出“直观教学”,“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是班级授课制的发起人,在设计时留出了暑假和寒假,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行动学习的时间。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智力的发展起源于动作。美国的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就是在行动中学。他的学生改名陶行知,表示特别注重在行动中求知。刚从外国传进中国的华德福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行动课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生活用品。
      我们现在常讲的实践教学、活动课、体验教育,这些都是属于行动课程,不过都是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课程体系,更没有学分。因此,我尝试把行动课程划分为36门6大类:劳动性行动课、观赏性行动课、训练型行动课、旅游性行动课、社会性行动课、实验性行动课。


电影课
催生交响课程

 

      1895年开始,电影被发明出来。大量的人类文字经典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不经过文字阶段直接成为经典名片。人类的一些著名思想者立刻预感到,电影将是新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爱迪生传》第七部分《让电影走出实验室》里说:“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教科书绝对不能教我们的男女孩子们怎样去发展个人的天能,怎样得一个好的生活;那只有从生活的教育上着手,才能做到。要表现这种教育最有效力的方法,而且唯一适当的方法,就是用电影机。”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电影作为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鲁迅在演讲时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会变成这样的。” 1932年蔡元培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
      既然我们将最好的文字编成了课文,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最好的电影编成课影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所卜卫女士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电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电影则正面大于负面。所以我们发觉,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
      于是我们尝试从人类100多年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25万余部故事片和数不胜数的纪录片及动画片中,筛选那些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上品精品电影,按照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出一个像课程一样的看电影计划。每个学期50部整部电影供选看。好比学生天天要吃饭才能长身体,整部好片周周看,可以帮助学生长精神。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不仅需要技能,还尤其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强大的个人意志。16年来,26个省、市、自治区里陆续加入电影课实验团队的400多所学校,绝大多数把电影课排进了课程表,作为校本课程。在校学生80万人,历年毕业的受益学生超过200万。10多年前的若干个电影课小学生,现在成了杰出的国际公民,他们还千方百计地陆续寻找到电影课组织,回忆电影课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如果说“整部好片周周看”是电影课的第一部曲,那么“学科电影课对课”便是第二部曲。对应各个出版社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生物、地理等等课本的每一课,配置一包相关的电影资源。90%-96%的课文,每一课都有一包对应的,像这样对应的有2000多课。要么直接对应,要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法国昆虫学者法布尔《蟋蟀的住宅》,对应并延伸为昆虫和小鸟做窝筑巢,精彩绝伦的纪录影片数十片段。又如对应世界历史的古罗马史诗电影系列,让学生宛如回到过去的现场。试用的结论是,教师使用电影片段上课是电影课的初级阶段。一些学校开始建立海量本校电影课资源库点播系统,试探进入电影课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曲是“交响课程新组合”。行动、读书、看电影,交相辉映。例如把各国各版书中小生命诞生的散文、课文、诗词、歌曲、图画、电影纪录片、动画片、故事片集中起来阅读观看,同时尽可能安排参观养鸡场、养鸭场、养鳄场、养龟场,自己试验孵蛋,观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小生命,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作和表达:作文、作歌、作舞、作画、作像等等。学生兴奋不已,没有一个差生。这就是生命交响课程中的一课。《用爱为你疗伤》是生命课程中的另一课。把诺贝尔奖生命肽理论和关爱产生生命肽相结合,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把南丁格尔与“感动中国”相结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药。又如智慧课程,有植物的智慧,植物妈妈送子远行,吃动物的植物,植物合作共生;动物的智慧,使用工具的乌鸦和鸣鸟、伪装和保护色、合作与共生、进攻的绝技、逃避被捕食的智慧等;人类的智慧更多,包括仿生的智慧。领袖课程、财富课程、青春课程、感恩课程、环保课程、发明课程、创业课程,几十类,几百课。学生、学校、家庭可以自由选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成为课程新时代的口号。


在声像中唤醒激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刘正奎等研究员10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考察电影课的效果。他们得出结论,电影课是“唤醒激情的课程”,进而由中国科学院立项为“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他们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使用电影课提供的137部人类灾后精神建设经典电影,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起到了光是说话讲课起不到的心理疗伤作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何静女士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电影课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电影课为载体,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才能学习。电影课是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坦伯格(Sternberg)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综合应用和实践。
      电影课有可能改变学习的模式。学习仿生学给我们启示,刚孵出的小鸟,张着大嘴,吞食妈妈从嘴里吐出来的咀嚼过的食物。只要能走能飞了,妈妈带着小家伙们在地上、水中、空中寻找食物,不再从妈妈的嘴里要食物了。过去,教师仅靠阅读文字图片后反刍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可能逐渐被淘汰。直接面对学习资源,这是人类学习史上的一项新突破。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在斯德哥尔摩听取了中国电影课的论坛后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人们认为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电影课,不仅使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全球共同精神的基础上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合作。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说不定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沟通了思想,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果真如此,电影课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则善莫大焉!
      中国教育部将电影课作为三个五年计划的规划课题,进而在2008年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发文:“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于同年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一个国际联合研究试用电影课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作者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电影课)
------分隔线----------------------------
推荐内容